look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人物

愛因斯坦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Einstein, Albert) (1879-1955),猶太裔美籍物理學家,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創立的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和他那關於光子的大膽假設。

自英國數學家及物理學家牛頓以來,科學家便一直在嘗試了解物質和輻射的性質,並設法解釋從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來觀察──即是一個靜止的和一個正在以均速移動的人同時作出觀察──輻射和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一九零五年年初,愛因斯坦發覺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關於物質的理論,而在於關於量度方法的理論。於是他發表了一套理論 "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而理論基於以下兩個假設:一、相對的原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的參考系中都是相同的。二、光速不變的原則:在真空的情況下,光速是一個宇宙常數。愛因斯坦對在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的物理現象,作出一致而準確的描述,並不須用為物質、輻射和它們間的相互作用的性質,提出個別的假設。然而當時還沒有人明白愛因斯坦的論據。
在早期,愛因斯坦的主要贊助人是德國物理學家麥斯‧普朗克 (Max Planck)。在擔任過數個學術界的職位後,愛因斯坦於一九一三年被委任為柏林凱澤‧威廉物理學院的院長。一九一六年,他把「狹義相對論」推廣至任何坐標系而導出「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在那裡他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把引力、加速度和四維的時空連繫起來。他以此解釋在行星運動中出現的變化;這是從沒有人能正確解釋的。同時,他也預測了星光會在質量大的天體 (如太陽) 附近出現曲折。這項預測在一九一九年日蝕出現時獲得證實;日蝕成了傳媒爭相報導的新聞,而愛因斯坦的名氣也傳揚四海。在他的餘生中,愛因斯坦繼續進一步綜合他的理論。他獲得累累的榮譽獎項,包括一九二一年因光電效應研究方面的貢獻而贏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